經靜脈泌尿道顯影檢查 (IVP)
泌尿科醫師為了要詳細檢查病人的泌尿系統,有些毛病光憑X光檢查或是腎臟超音波,並無法發現病灶的位置。為了詳細檢查腎臟及輸尿管,常常需要安排「經靜脈泌尿道顯影術」Intravenous Pyelography,英文縮寫為IVP。
簡單來說,這種檢查就是利用X光把「泌尿系統排尿」的過程記錄下來。「顯影劑」顧名思義,就是一種可以在X光片中變成白色的東西,當顯影劑從血液經過腎臟排入尿液中,就可以把泌尿器官的形狀顯現出來。
檢查時先由靜脈注射少量的顯影劑,顯影劑流到腎臟後,再經由尿液排出,接著在不同的時間拍攝腹部X光,前後共5~6次,就可以把腎臟、腎盂、輸尿管、膀胱的的排尿過程顯影出來,以便檢查裡面有無病變。
顯影檢查可獲得清楚影像
先把顯影劑注射到靜脈內。注射後約5分鐘便由靜脈流到腎臟,這時顯影的是腎臟實質的排泄功能。兩邊腎臟可以做為比較,如果一邊腎功能較差,它的顯影將會較慢;10分鐘後,這些顯影劑會流到腎盞及腎盂,可以發現腎盂裡面的病灶,如腫瘤、水腫或是結石等。
接著10~30分鐘,腎盂裡的顯影劑逐漸往下流到輸尿管。由於輸尿管會蠕動,因此在輸尿管顯影時需要照幾張連續的影像,以便了解各段輸尿管是否有水腫、狹窄或是病變產生。這種檢查對於輸尿管病變,可以得到很清楚的影像。大部分的輸尿管結石會形成阻塞,使得單側的輸尿管的排泄功能變差,腎臟也會呈現水腫的形狀。
等到 30分鐘過後,大部分的顯影劑都會隨著尿液流向膀胱,因此可以看到膀胱的影像。如果膀胱裡面有結石、腫瘤或是憩室,甚至是不正常的變化也都可以發現。最後,醫師會請病人去排尿,排尿後再照一張X光,這張就是排尿後膀胱的影像。如果病人有攝護腺肥大或是膀胱出口阻塞的話,膀胱裡面會有較多的殘尿。
腎功能較差病人不適用
有些病人的腎功能不好,無法有效的將顯影劑排出,所以,當腎功能較差時,並不建議使用經靜脈腎盂輸尿管造影術,此外,曾經對顯影劑過敏的病人也不適合使用IVP,醫師可以考慮其他的替代檢查方法。
討論
目前沒有留言。